这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
话说,318国道怒江天险之上已存在过三代怒江大桥,一座正在使用,一座已经弃用,还有一座只剩下桥墩,就伫立在另两代怒江大桥之间,这座桥墩就是六十多年前的怒江桥,桥体早已经拆除,却为何独独保留了这座桥的桥墩?
有人说,在那段峥嵘的怒江大桥修桥历史之中,有一位筑路战士因连续作业身体疲劳,在查看桥墩浇筑情况时不慎掉入其中,他凝固在了泥浆之中,战友们想尽一切办法也未能将他救起,最后只得流着泪将他筑进桥墩,成为了怒江大桥的一部分。
今天,凡是路过怒江大桥的汽车都会按响喇叭,鸣笛致敬。只可惜没有人知道他是谁,他的名字叫什么,人群中只传颂有他的事迹和这不朽的丰碑…
可事实上,这个故事却不真实!
1950年初,解放军奉命进军西藏,可全域120多万平方公理的大地上却没有一条可用来行车的公路。从四川雅安到西藏拉萨,不到2000公里的路程,单靠牦牛运输,一年也只能勉强跑一个来回,就是骑马,也需要半年多的时间,修路之紧迫,可见一斑…
毛主席指示进藏部队要“一面进军,一面修路”,川藏公路应势而生,其修建之艰难,真赢了那句老话: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怒江,便是横在建设者前面的一条拦路虎!
怒江水流湍急,沿线尽是悬崖绝壁,攀爬都极其困难,更别说修路建桥了...
但这个西藏八宿县的山沟是川藏公路的必经之路,是“川藏线的咽喉”,这困难无论如何都是要攻破的。
于是,怒江大桥便被建设于此,虽然只有74米长,却是怒江上唯一一座能够通行大型车辆的桥梁,也成了国家战略中常年备战的军事通道。也正因如此,很长一段时间,怒江大桥及其周边都被列为军事禁区,有武警战士24小时把守,禁止任何人在附近拍照,严格限制车速和无故停车,其目的就是防止敌特破坏。
故而,如此重要的交通要道真的会被那样一座传说中的桥墩支撑起吗?
要知道那样的桥墩可是存在着重大的质量隐患!
要知道国防工程,是重中之重!作为专业的工程单位怎么会将战友的遗体遗留在桥墩里而影响工程质量?
当你观察桥墩时,不难看出其表面一圈圈的“年轮”,这是桥墩分层浇筑时留下的,使用这种施工手法即使人掉下去也没事,它还达不到把人淹在其中的条件。
可话说回来,这个故事的真假和我们经过时表示致敬并不冲突,只是事情的性质不同,如果故事真的是这样,也定会让牺牲的战友死不瞑目!这种宣传式的艺术加工,反而误导了事件的真实性,是给历尽艰辛的筑路英雄们抹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