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藏的回忆(20):真正的拉萨
最后一天,我又回到了拉萨,整整七天的阿里之旅在我踏出车门时宣告结束。
小李、小王、叶子和我经过这七天的相处,又让我多了三个朋友,我们四个人订了同一天离开拉萨的车票,不用再担心谁先走谁后走…
临走前,我的心中还有一个牵挂,那就是大昭寺。
已经忘了是第几次了,我又一个人站在大昭寺前的广场中,与往常一样,信徒们在叩拜,香火依然缭绕…
这次,我赶上了西藏政府出台的新的旅游优惠政策,可以免门票进入大昭寺,还可以享受由游客通道直接进入而不用像外面的藏民一样排队。看着门外排着长龙的藏人,我虽然有点羞愧难当,好像无功授禄一样,但还是厚着脸皮闯了进去。我请了一个大昭寺内的导游,便开始了圣地的游览。
大昭寺始建于七世纪吐蕃王朝的鼎盛时期,建造的目的据传说是为了供奉一尊明久多吉佛像,即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该佛像据传是当时的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迎娶的尼泊尔尺尊公主从家乡带去的。
据大昭寺大殿通道入口处的壁画描述,当时寺庙所在地原为一座湖泊,但在松赞干布的努力之下,由人和山羊协力将它填平建为寺院。因藏语中称“山羊”为“惹”,称“土”为“萨”,为了纪念白山羊的功绩,佛殿最初名为“惹萨”,后改称“祖拉康”(经堂),又称“觉康”(佛堂),全称为“惹萨噶喜墀囊祖拉康”,意即由山羊驮土而建的。“大昭”的名字据说与始于15世纪的“传昭大法会”有关。
藏族人民有“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之说,大昭寺在拉萨市具有中心地位,不仅是地理位置上的,也是社会生活层面的。拉萨之所以有“圣地”之誉,也是因大昭寺中供奉着释伽牟尼的等身像。大昭寺最初称RASA(即“惹萨”),后来惹萨又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称,并演化成当下的“拉萨”。大昭寺建成后,经过元、明、清历朝屡加修改扩建,才形成了现今的规模。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大昭寺内供奉的是唐朝文成公主带去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而八岁等身像于八世纪被转供奉在小昭寺。根据那些吐蕃书的记载,文成公主为了镇伏“恶道之门”,将觉阿佛像(即十二岁身量之释迦佛像、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觉阿释迦像)留在绕木齐(热模切,惹冒切),然后在绕木齐建小昭寺(热模切神殿,惹冒切寺)。
唐代女皇帝武则天自诩弥勒佛转世,大兴佛教,故欲向西藏请回由文成公主带出去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藏王不同意,为了防止唐军夺走觉阿释迦像(即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而将其藏在大昭寺,以泥封住,并绘文殊像,才骗过唐军,保住了佛像…
从左向右依顺时针旋转第一间小殿,里面供有宗喀巴及其八大弟子,此八位弟子都为弘扬黄教作出了巨大贡献。一世达赖和一世班禅都位于八大弟子之列。黄教六大寺庙,甘丹寺为宗喀巴本人亲建,哲蚌寺、色拉、扎什伦布寺均为其弟子所建。
在西墙与北墙拐角之处矗立了一座白塔,据说这座白塔是在修建大昭寺之前,从卧塘湖中所显现出来的。南侧第一间小殿,端坐着八大“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一药师佛。紧挨小殿,是手置耳侧,白教创始人之一一米拉日巴的塑像。小殿内置三世佛。转过来第二间殿是观世音殿。当地人供养佛的方式很虔诚,在殿内经常能遇到当地一些家庭给观世音菩萨脸上涂金粉。此殿右侧有松赞干布及尺尊、文成公主塑像。
在藏民族的心目中,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是菩萨变成了国王和王后来教化藏族人的。两位公主体貌端庄,其中前面发髻高挽、典型的大唐女子就是文成公主。在南墙与东墙拐弯之处,有宗喀巴及其他教派的诸位宗师,东墙第一间佛殿是无量光佛。
转过殿角是一副壁画,内容是七世纪松赞干布和公主组织的一个庆典活动,是为了大昭寺竣工的开光典礼,实际上是一个七世纪传统运动会的情景。包括摔跤、牦牛舞、面具舞、射箭等等。壁画左侧的山就是药王山,画上面是原来的藏医学院,上面的白塔就是布达拉宫前面的广场侧的佛塔,原来是拉萨城的西大门。壁画右侧便是最早只有两栋主要建筑的布达拉宫,也就是松赞干布建的王宫。
绕大殿一周共有380个转经筒,一个紧挨一个。边走边推动转经筒是很多虔诚的信徒必做的功课。
由正门进大昭寺后沿顺时针方向进入一宽阔的露天庭院,这里曾是规模盛大的拉萨祈愿大法会“默朗钦莫”的场所。届时拉萨三大寺的数万僧人云集于此,齐为众生幸福与社会安定而祈祷,同时还举行辩经、驱鬼、迎诸弥勒佛等活动。“默朗钦莫”始于公元1409年,最宗喀巴大师为纪念释迦牟尼以神变之法大败六种外道的功德,召集各寺院、各教派僧众,于藏历正月期间在大昭寺内举行祝福祝愿的法会而建成的。庭院四周的柱廊廊壁与转经回廊廊壁上的壁画,因满绘千佛佛像而被称为千佛廊。整座大昭寺的壁画有4400余平方米。
从庭院出来,到侧门的售票处,有楼梯可以直通二楼和三楼的平台。二楼只在早上开放。松赞干布的法王殿也在二楼的西南角。里面供有藏王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尼泊尔尺尊公主、大臣禄东赞等塑像,也是早期的作品。二三楼之间有班丹拉姆护法神殿,这是大昭寺和整个拉萨城的护法女神。二楼天井的东北角有一个梯子,通向三楼的小门,是上金顶的入口。大殿的三楼平时不对外开放,僧人们在这里打坐修行。顶层四座巨大的金顶分别建于14世纪中叶和17世纪。
继续右绕,穿过两边的夜叉殿和龙王殿,数百盏点燃的酥油供灯的后面便是著名的“觉康”佛殿。它既是大昭寺的主体,也是大昭寺的精佛之所在。佛堂呈密闭院落式,楼高四层,中央为大经堂。藏传达室佛教信徒认为拉萨是世界的中心,而宇宙的核心便在于此处。这里是大昭寺僧人诵经修法的场所。从大经堂正可遥遥看见造型精美的千手千眼观世音塑像,两侧有两尊佛像,左为莲花生,右为强巴佛塑像。大经堂的四周俱为小型佛堂,除位于正中心的释迦牟尼佛堂外,开间均不大,但布置简洁。释迦牟尼佛堂是大昭寺的核心,这里是朝圣者最终的向往。此殿供奉的释迦像是文成公主所带的佛像。
沿千佛廊绕“觉康”佛殿转一圈“囊廓”方为圆满。拉萨主要的转经活动都是以大昭寺的释迦牟尼佛为中心而进行的,除“内圈”外围绕大昭寺则为“中圈”即“八廓”,也就是古老而热闹的商业街—八角街。围绕大昭寺、药王山、布达拉宫、小昭寺为“外圈”,即“林廓”,已绕拉萨城大半。
在拉萨,藏族人喜欢将以大昭寺为主的八角街一带称为“拉萨”,藏文意思是佛地,随处可见的朝拜者在大昭寺门口磕长头,场面感人,可见大昭寺在拉萨人的心目中的地位之高,所以,在藏族人心中,唯一可以称为“拉萨”的地方只有大昭寺,而不是拉萨市和布达拉宫。
离开大昭寺,我的这次西藏之旅也正是宣告结束!
回想起这二十多天的旅程,其中有太多的兴奋、快乐、遗憾与不舍,旅程中遇到的每一个人,产生的每一份情感都深深的记在了我的心中。对我影响最深的阿里地区,我却只看到了它的微微一角,这份不甘心促使我一定会找回来的…还有那心心念念的冈仁波齐,在对的时间,我一定会出现在它的怀里…
踏上了回家的火车,透过车窗,盯着这片刚刚熟悉的热土,彷佛又要离家出走,尽管有一万分的不舍,亦只能释然接受必须要面对的离开。
我挥挥手,“再见了,天上西藏!”…
- 本文链接 : https://www.zdyla.com/post/about-xizang-20.html
- 版权声明 : 本博客所有文章和照片除特别声明外,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取授权,并请注明出处!